自延安时期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为此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乎我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被总结概括为“延安精神”。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勃勃生机。“延安精神”在新时期仍然是指导党追求事业成功的精神财富、学习、贯彻“延安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发扬“延安精神”,从中汲取吸收治国治党的经验和精髓。
“延安精神”要求从严治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在延安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共产党人正是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才能完成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总书记又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一往无前的动力,能够让领导干部训诫自勉、杜绝贪污腐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定了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正是坚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能够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能够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延安精神”要求从严治党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延安时期,我党干部吃的是小米、住的是窑洞,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己不正,焉能正人”。作风建设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勤劳的工作作风、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踏实不辍的学习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激情、干净、赶超”等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教育、再磨砺、重锻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在历史重任面前有作为、敢作为、愿作为,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勤劳节俭,确保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更亲更浓。
“延安精神”要求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正是这样的严刑峻法保证了当时延安干部的清正廉洁,保证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团结稳定。“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腐败就像蟊贼,偷窃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成果;腐败就像白蚁,啃噬着共和国的坚实根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反腐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必须要保证这场战役只胜不败,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根基是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失去了人心,就失去了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就可能亡党亡国。国家需要反腐、民心期盼反腐,所以全党上下从严治党必须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最终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在全社会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价值理念。
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全新高度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而学习、发扬、落实好“延安精神”正如对染病的领导干部打下一剂清新的强心针,治顽疾、祛沉疴,必然使我党焕发生机、使人民和国家的事业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