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小故事想到的干部作风建设问题

 
 
打印

近日读了201612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7版《革命故事代代传》一文,引起了我很多遐想。其中的第一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现今的干部作风建设问题。故事说,1946年岁末,哈尔滨回民支队召开民主大会,请战士给领导、下级给上级提意见。“炊事班有个叫储孝贤的炊事员,在民主大会上给政治部主任李子华提了个意见,说夏天有一次看见李主任在大街上叼着烟卷抽烟,还没系风纪扣,太散漫,一点军人风纪也不讲。他话音未落,会场上的人们就纷纷交头接耳,有人甚至笑出声来。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主任从来不吸烟,还反对别人吸烟。……想不到李主任站起来和颜悦色地说:‘小储同志一定是认错人了,我从来不抽烟。不过小储同志的批评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在一个单位共同吃了几年的饭,炊事员却不认识自己的主任,这说明我不深入实际,很少到炊事班和大家聊聊天、谈谈心,犯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错误。小储同志让我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感谢小储同志的批评。’”

我想,我们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作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中央的决心很大,各级党政机关印发的文件不少,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民群众也很拥护和支持,但收效却很难和毛泽东时代相比,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其原因何在呢?搞作风建设,我们还缺什么呢?

通过上述故事,我觉得,在作风建设方面,与毛泽东时代相比,我们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职工缺乏直言犯上的勇气;二是领导者或被监督者缺乏包容的态度和改过的诚心;三是政策上缺乏对举报检举者的保护和奖励。

一、群众乏直言犯上的勇气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公开批评别人。由于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职工缺乏直言犯上的勇气,加之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致使诸如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述职述廉往往是先表功,然后再轻描淡写地谈点无关紧要的“问题”,各类代表的评议也有可能变味为“唱赞歌”。有谁还会“傻”到储孝贤那样,不了解情况就乱扔“手榴弹”?“万马齐喑究可哀”。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不愿说、不敢说,怎么实现“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的要求?怎么检验我们的工作究竟“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干部作风问题又怎能及时得到整改?

二、领导者缺乏包容的态度和改过的诚心

魏征得遇太宗,谏诤而功成名就,比干遭逢纣王,阻恶即剜心亡身。毛主席体恤下情,伍家婆姨咒骂还受诚心道歉,顷襄王听信谗言,灵均屈原忠心却遭流放投江。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像李子华主任那样对待批评有包容态度,举一反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人民群众就不会不敢批评监督,储孝贤那样敢于批评的人就必然越来越多,作风建设就必然事半功倍。

三、政策上缺乏对举报检举者的保护和奖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讽谏后,“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由此可见,政策和制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使批评者不会受到打击报复,还会因提出批评而获得奖励,则上述一、二两项缺欠都会很快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的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信我们的作风建设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一定能够收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效果,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伟大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