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奔,岁月如流。转眼新中国已从刚成立的孱弱新生儿成长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保持党的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度关注反腐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清风吹过也有人隐匿于“地下”,腐败行为依旧存在:由明目张胆的受贿贪腐变为背后的暗箱操作,或是持续观望暂时收手。形式变了,侵害依旧。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想要保持国家的长足发展和稳步前进,清理蛀虫,稳固根基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腐败的发生有其复杂的因素。一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官本位”思想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都忽略了官是人民的公仆,而以官为贵,这是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二是制度不完善,制度上的缺口为腐败打开了窗户,钻制度的漏洞成为腐败的可乘之机;三是官员自身素质低下,服务意识不够坚定,侥幸心理占上风。腐败不仅会推动官员自身走向泥淖,还会破坏社会制度、法律,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境遇下,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成为当前社会方方面面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典型案例分析
2016年5月25日,凤台县关店乡幸福村党支部原书记童刚贪污一案,在凤台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2010年至2011年间,被告人童刚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吞该村苗庄公墓塌陷补偿款130055元。在该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项目中,通过上报虚假材料、直接侵吞等方式,套取并非法占有国家土地复垦资金总计742478.6元。
被告人童刚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吞公共财物共计872533.6元,是典型的小官巨腐。
上述案例中,童刚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不仅没有在人民群众中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反而非法敛财,严重侵害了百姓的利益。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村干部与老百姓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本应是深知人民的需求,服务一线,却在工作中走向了异化,背离了群众。在童刚的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基层官员贪腐的特征:
1、滥用职权,目无法纪。心中没有群众,罔顾群众的利益。甚至用公利填充自己的贪婪的欲望。认为山高皇帝远,便在群众之中称王称霸,将自己的私利凌驾于党、凌驾于人民直之上。
2、欺上瞒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哄骗上级,使上级不能掌握真实材料;欺瞒群众,使人民群众不能真实了解自身利益,维护相应的合法权益。从而利用职权之便谋取自身利益,侵害百姓。
3、纪律性差,自身素质低。在利益诱惑的面前不能做到不动摇,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自我约束力不够,无法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建设廉政政府,必须从多方面对权力进行制约,以建立完善的机制。
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加大惩戒力度,构建不敢腐的高压制度环境。
实践证明,自律基础上的他律在个人成长和体制发展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小说之父”笛福曾说:“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中国向来重视人的品德修养,以君子为理想人格,看似美好,但却充满不确定性。道德约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律性约束,弹性很大,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圣人君子,大多数的人需要的是法律制度的制约,以此保证不走弯路、邪路、错路。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对于官员的制约还不够完善,有关贪腐的惩戒力度还不够强。外界约束的重要性就在于补充自律的不足,建立高强度的惩戒制度,提高贪腐成本,使官员不敢轻易走向腐败。在反腐的道路上有必要形成有腐必查、惩腐必严、贪腐必究的完整路径,让反腐成为“进行时”,成为一种习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反腐倡廉的态势,不因时间、地点、对象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化、以钱减罪化,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完善监督机制,杜绝绝对权力的发生,构建不能腐机制。
1、科学分配权力,防止个人权力过度集中。无可厚非的是,大多数腐败的发生都是因为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凡事一人说了算,成为推行霸权主义的“土皇帝”,加之个别下级党员干部阿臾奉承、拍须溜马,使个人权力极度膨胀,自我中心感极强,然而却忘记了“权力意味着责任,职位意味着奉献。”由此促成党员干部异化,完全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而凌驾于人民之上。改革重点在于对权力进行科学的分配,竞争上岗,提拔有能力有职责意识的人,淘汰妄自尊大不愿负责的人,形成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决策的制定集体共同商议,每个人都有参与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形成完善的分权制约和举报机制。
2、完善监督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的行使缺乏监督,必然造成腐败。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使权力的运行廉洁高效。权力的拥有者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对权力的敬畏,是正确用权的基础。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和司法监督、巡视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几方面整合起来,开通多方面的监督路向,努力实现监督内容和监督领域全覆盖。全面落实监督机制,严厉打击缺位、越位、钱权交易、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及严厉打击浮于表面的监督;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升行政透明度。形成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建立网络政务平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准确的公示政务信息,让老百姓对于政府的工作和服务心中有数。在重大决策的制定方面,尤其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上召开民主听证会,集思广益,开门纳言,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做到权力的行使为人民、权力的监督靠人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提升个人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1、不忘初心,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很多腐败党员干部在最开始时的确是抱着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决心的,但却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没经得住考验,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逐渐沦陷,也就是说人把自己过成了奴隶。例如: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他原本也是以为勤政廉洁的好官员,但在竞选贵州省副省长失利后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转向经济上的贪迷,走向了腐败的道路。更有一部分人在看到他人贪污受贿时会产生心里不平衡,形成为什么别人都在贪污我却不可以的混蛋逻辑。对于这一现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认为,这些人落马是因为在人生最根本的见识上出了问题。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正直,投机取巧成了习惯,人就会慢慢膨胀,人最终一定会被自己的恶惩罚。因而,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努力保持始终如一的服务人民的信念,坚持不拿群众一根一线的优良思想不动摇。做人民真正的公仆,彻底摒弃“官本位”的封建思想,放低身段,着实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自身职责所在,保持自身的纯洁性。
2、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坚定党性原则。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主题活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生活工作中不断获得各种间接和直接的经验、拓宽视野,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为自己的一见之狭遮蔽双眼,才能防止自我膨胀。目前我国正面临改革的深水区,局势复杂多变,在国家需要的时刻,党员干部更应提高辨局势,掌方向,攻坚克难的能力。主动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政策,提高自身的行政服务水平,保持自身先进性,发挥带头作用。
3、强化义务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增强与群众的联系,明确私利与公利的界限。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人们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人生见识,确保根本的人生信念不出错,所谓“中心如自固,万物岂能迁”。中国人向来强调“和”的思维,重视崇高价值,将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拔得很高,而大部分人并不能做到,从而产生虚伪。体现在某些腐败的党员干部身上便是打着为群众的旗帜却背离群众,甚至危害群众。所以,作为党员干部更应明确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划界,严守在线的一边,坚决不越界,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将自身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同时又要看到两者的划分点,辩证的分析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既要看到两者间的联系,更要看到它们的区别。严防公私不分、群己混淆的情况发生。在此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