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故事

 
 
打印

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故事

 

毛泽东的“四不主义”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家乡湖南解放后,许多亲戚、故旧、朋友纷纷来信,有的表示祝贺,有的寻求帮助,有的则提出要到北京来。接到这些信后,毛泽东同志很是为难,他说,我现在如果翻脸不认人,人家就会说毛泽东无情无义,何况有些人过去还帮过我,帮过我们的党呢。如果有求必应,那就成了国民党的样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垮台。

经过再三考虑,毛泽东同志叫来秘书,对他们说,以后一般的来信,都由你们处理。凡是要来北京看我的,一律谢绝;如果不听,偏要来,路费由他自己出;来了我也不见,公家也不接待。凡是要求我找工作的,我这里是“四不主义”——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凡是反映地方部门工作情况的,可以作为材料收集起来,当作参考,但不往下传,不直接处理,免得下面无法工作。

毛泽东同志的家乡有人因事来信,他都按自己立下的规矩办,从未违背过原则。毛泽东同志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为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抵制特殊化作出了表率。在毛泽东同志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也事事要求自己,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合理要求。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周恩来曾为亲属制定了详尽细致的“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尔辉是周恩来的侄儿,他的父亲是烈士。1952年,周尔辉被伯伯接到北京抚养,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周尔辉与淮安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结婚,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为他们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为解决婚后两地分居问题,钢铁学院帮助周尔辉的爱人办理了由淮安到北京的调动手续。周恩来得知后,批评他们说:“这几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你们作为总理亲属,要带头执行,不能搞特殊化。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只能调到北京?而不能调到外地去?”于是,周尔辉和爱人听从伯伯的建议,放弃已办好的手续,一起回到淮安工作。

(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6年2月26日




朱德的廉洁作风

   一次,有江西的同志进京,专门给朱德捎来几大筐冬笋。朱德知道后说:“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最终,几大筐冬笋都送到了机关供应站。

1974年,朱德到秦皇岛一家贝雕厂视察。他走遍各车间,向职工们问好,关切地询问生产情况。贝雕厂职工很受鼓舞,想把他们精心制作的一幅《山峡夜航》贝雕画送给朱老总,又怕被老总拒绝,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可没想到,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专程把画送回厂里。工人师傅们恳切地说:这幅画是我们亲手创作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还是请您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亲切地说:“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201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