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河畔的长征一家人 ——谨以此文纪念建军92周年

 
 
打印


       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紧挨着川陕蜀道,是一个三面临河的小山村。这里有新修复的陈锦章烈士故居纪念馆。在陈列室内,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陈锦章烈士携全家三代11人参加红军长征的悲壮故事。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在这支望不到头的红军队伍中,有一家三代老少11人,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征途。
  大哥陈锦章,时年36岁。曾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由于身份暴露,被组织从上海派回家乡工作,于1927年初组建了陕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大安党小组。后在金家坪建立中共宁羌(宁强)县支部,陈锦章担任书记。
  二哥陈文华,中共党员,时年31岁。曾就读于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历任该校党支部书记、中共陕南特委组织部长、特委书记,中共南城褒边区党委书记,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后改称独立第三团)政委等职。
  三哥陈文芳,共青团员,中学生,时年19岁。在红军撤离时,果断放弃学业,追随兄长,参加了红军。
  当时,陈家在当地是叫得响的大户人家。父亲陈大训,乡村绅士,时已年近六旬,但思想开明,对几个儿子参加革命非常支持;大嫂陈李氏(家庭妇女)、是陈锦章的续弦;二嫂李泽生,中共党员,曾担任共青团陕南特委组织部长、书记等职;三嫂宁素梅(家庭妇女);大侄女陈亚民(12岁)、二侄女汉兰(4岁)、三侄女青梅(不到半岁,为二嫂李泽生所生)。加上陈真仁,正好11口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结束了陕南战役,回撤川北。红军离开宁强时,陈锦章毅然带着全家三代11人参加红军。
  长征中,陈锦云改名陈真仁。她的大哥陈锦章、二哥陈文华、三哥陈文芳,都编入作战部队.但是,谁也说不清这三兄弟究竟战死在何时何地,或在何处安息。在行军作战中,同在红军被服厂工作的陈真仁的大嫂、二嫂都得了伤寒病,二嫂怀里还揣个吃奶的青梅,一路行军苦不堪言。这两个女战士和半岁女孩,就这样被病魔折磨得掉队了,失散了,从此渺无音讯。一天深夜,在川西江油的一次紧急突围中,陈真仁的父亲和三嫂也相继失散,不知去向。直到后来,才确知这一老一小都在战斗中牺牲了。陈真仁领着亚民、汉兰两个年幼的侄女,一路征程到达土门。在进军茂县时,由于陈真仁患病无暇照顾,她的两个侄女也相继走失。长征中这一家11口人,最后就剩下陈真仁一人,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延安。
  2000年,81岁高龄的陈真仁从北京回到故乡大安镇烈金坝,老人家将自己一生积蓄的10万元捐赠给家乡人民。
  2006年3月,新华社发布消息:副军职离休干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原顾问陈真仁同志,因病于2006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017年12月7日,陈锦章故居建成开馆时,陈真仁的儿子傅维璋专程从北京赶来,将陈真仁1955年授衔大校时穿的军礼服捐赠给纪念馆,成为珍贵的馆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