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施景新(女)

 
 
打印

  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的检察官由于肩负审查批捕等职责,常常被称为“捕手”。

  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有着这样一位“捕手”。她用激情和责任点燃检察岁月,默默地追求着法律的公平正义。19年来,她审查批捕案件4000件而无一差错。2007年,她连续获得杭州市、浙江省检察系统“侦查监督办案能手”称号和全国“侦查监督优秀检察官”称号。2008年,她当选浙江省优秀女检察官。她就是江干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施景新。

  “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994年,施景新告别三尺讲台,走进审讯室,开始了她的检察官生涯。从文质彬彬的教师到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检察官,巨大的转变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在心中暗暗发誓:“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白天,在单位里,施景新不知疲倦地阅卷提审、讨论案件,周围同事个个做过她的老师。晚上,夜深人静,星斗阑干,她忘掉身外喧嚣独处一隅,像蜜蜂采蜜一般勤奋地潜心学习。

  “不管走到哪里,她身边总是带着三个本子:一个记法律与政策,一个记工作情况,一个记学习心得。”施景新的同事说。据他们介绍,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学习,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把十几门专业课全部啃了下来。

  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超乎常人的钻劲,施景新一步步完成了由教师到检察官的重塑,实现了由侦查监督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变。

  2007年6月,施景新领队参加杭州市检察系统“侦查监督办案能手”比赛。从制作审结报告到最终答辩,施景新在每个环节都发挥出色,一举拔得头筹。随后,她又代表杭州市检察系统参加全省“侦查监督办案能手”比赛,再次当仁不让,取得第一。当年12月,施景新走上全国大赛的舞台,与33个省(区、市)的66名检察精英展开巅峰对决。

  “尽管面对众多好手,但我对多年的积累坚信不疑,相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赛前,施景新有着十足的信心。然而,比赛是残酷的。第一轮比赛刚过半个小时,她使用的电脑便发生故障,突然死机。经过令人煎熬的40分钟,电脑终于被修复,但先前制作的文档却已无法恢复。“按照赛程,我们需要在规定的5个小时内完成文书制作。那时,留给我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了。”施景新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比赛分秒如金,形势相当严峻。关键时刻,施景新展示出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过人的心理素质。她整理思绪、集中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万余字的案件审结报告,从众多好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文书单项评比前八名的好成绩。

  在之后的比赛中,施景新再接再厉,最终以优异的综合成绩当选全国“侦查监督优秀检察官”。

  “我生怕因为哪怕一个细微的差错和疏忽,而令经手的案子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学习有激情,办案同样如此。”这是同事眼中的施景新。他们评价:“她呀,一遇到案子就会兴奋得两眼放光。”

  “检察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没有激情,很可能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在施景新看来,她对事业的火热激情源自她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正义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她长年埋首案卷,细细查找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栉风沐雨,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提审路上;换位思考,用心揣摩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每次办案,我既有一种庄重的使命感,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我生怕因为哪怕一个细微的差错和疏忽,而令经手的案子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施景新说。

  1995年10月,江干区娃哈哈七分厂的一名员工在宿舍内被人持匕首、铁棍等凶器殴打致死。2004年7月,逃亡9年的凶手终于落网。但他自知罪孽深重、后果严重,便摆出顽抗到底的架势,拒不承认犯罪事实。

  时隔多年,当年的证人早已隐没茫茫人海,案件认定一时间陷入僵局。

  “绝不能让这血淋淋的暴行逃脱法律的制裁!”案子到了施景新手里,她暗暗发誓。提审前,她夜以继日地查阅卷宗,重点分析物证之间的关联,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1995年10月28日晚上你在哪里?和哪些人在一起?”“当天晚上你身上有伤,伤从何来?”“经鉴定,在现场发现的铁棍上有你的指纹。对此,你又作何解释?”……提审开始后,施景新发起一连串凌厉的攻势,招招见血,一举击溃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接着,施景新又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顺藤摸瓜,揪出另外两名漏网的涉案人员。施景新果断对公安机关提出立案监督意见。后经侦查补证,漏网嫌疑人顺利归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日复一日的侦查监督工作,让施景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全国首例以非法经营罪认定的贩卖盗版光碟案、浙江省首例以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的窨井盖盗窃案都是在施景新的建议下办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向施景新请教的同行和公安侦查人员络绎不绝。他们面布疑云而来,茅塞顿开而去,亲切地称施景新为分析疑难、复杂和冷僻罪种案件的“专业户”。

  施景新不仅是专治“疑难杂症”的专家,还是江干区检察院出了名的铿锵玫瑰。“天天跟各种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打交道,没有点正义感可不行。”施景新说。

  2006年,在办理某涉黑团伙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态度嚣张,不仅推翻了预审时的供述,还不顾事实百般狡辩。对此,施景新给予义正词严的驳斥。

  “好,今天算我栽了。我出去后,你等着瞧!”犯罪嫌疑人理屈词穷,恶狠狠地威胁施景新。“这样的话我听得多了。你服刑出来后有什么举动,后果自己承担。但千万别指望我会因为害怕而放你一马!”施景新平静地回应道。

  “强”字当头,怒对邪气,施景新就是这样,凭借一身铮铮铁骨在追寻正义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如果不能在吃透案情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做到不枉不纵,法律的公平正义将荡然无存。”

  施景新长年奋战在侦查监督一线,免不了会碰到亲戚朋友问个案子、求个情。但违背法律和良心的事情,她坚决不做。她常说:“人格比生命更为重要。”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她宴请不到、送礼不要,展现了一名检察官的高尚品格。

  曾经有个朋友找到施景新:“××的案子,尽量帮个忙,事后一定重谢!”说着,来人便从口袋里掏出用信封装着的厚厚一沓钱。本来态度委婉的施景新骤然变脸,喝令朋友将钱收回。

  自此以后,施景新立下规矩:说情者免进。单这一条,就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有人说她冷酷不近人情,有人说她太死板、太认真。但这一切从未动摇施景新公正司法的心。

  “到我这里的案子都是刑事案件,有些甚至是人命关天的案件。如果不能在吃透案情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做到不枉不纵,法律的公平正义将荡然无存。”施景新说。

  与冷对说情者不同,对于案件当事人,施景新总是满腔热情。“她这个人,正气、真诚、温和,值得信赖。”很多当事人表示,一看到施景新,便会有这样的感觉。

  “当事人肯到检察院来,是对我们的信任。只有以热情的态度,耐心倾听,热心解答,诚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身为检察官,施景新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接待自己的检察官是怎样的。

  “不管是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怒气冲冲地到检察院要人,还是被害人情绪激动地要求维权,施科长总是笑脸相迎,耐心地做好接待解答工作。”施景新的一名同事竖着大拇指说。

  多年过去了,某案件当事人张某依然记得施景新的好。

  “那段时间,为了案子,我频繁地去找施科长。有时,一缠她就是几个小时,但她从来不烦。”据张某回忆,每次,施景新都会从证据情况、法律适用等方面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他说明他的主张不合理。“时间晚了,施科长还会自掏腰包,请我吃顿便饭。”张某说,“尽管我的主张没有得到支持,但看到施科长那么热心,我知道她没有糊弄我。”

  “在法律的界限内,让司法充满人性关怀,应该成为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施景新牢记使命,铁面以对,依法严惩。但每当未成年人的名字出现在手中的案卷,考虑到一个家庭要为之付出的惨重代价,身为人母的施景新想得更多、更长远。“很多时候,真正的正义并不仅仅是固执地按章按律按程序办事。在法律的界限内,让司法充满人性关怀,应该成为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施景新说。

  “检察官阿姨,我认真想了你的话,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现在我没有其他杂念,只想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看着王某写给自己的信,施景新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王某是一名在校学生,因为一时冲动盗窃他人物品,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怎样的处理方法,对孩子更有利?”王某的案卷材料摆在案头,施景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苦苦思索如何在正义的界限内挽救一颗误入歧途的心。

  施景新多次前往学校和王某家中了解情况。在得知王某平时表现良好、主观恶性不大后,施景新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然而,她并没有就此止步。她找到王某,与其谈心,鼓励他重新振作,好好做人。之后,她又找到王某的父亲,叮嘱他做好儿子的思想和管教工作。一番长谈,令王某的父亲眼含热泪、感激不尽。为表心意,他来到检察院,趁无人之际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但被施景新婉拒:“孩子改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据施景新的同事介绍,每次遇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施景新总是柔情似水。“提审前,她总会去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个性、智力、品行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结案后,注重跟踪问效,做好回访帮教,巩固办案成果也是她一贯的做法。”施景新的同事说。

  多年来,在施景新的帮教下,先后有21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迷途知返。每当学业有进步了、生活上有趣事了,他们总愿意写信告诉施景新这位可亲可敬的检察官阿姨。渐渐地,与这些孩子书信来往,成了施景新八小时外的一项工作。在施景新的带领下,江干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先后被评为杭州市“青少年维权岗”、浙江省“青少年维权岗争创单位”。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这是施景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秉承这样的信念,施景新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她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