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在“谢”不在“宴”——关于“谢师宴”屡禁不止的几点思考

 
 
打印

又是一年“高考季”,一家家酒店、农家乐的“谢师宴”宣传海报已经高高贴上了榜,588、788、1088,多个档位各种名头,一时好不热闹。尽管各级、各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违规操办参与,但诸如此类的 “谢师宴”“升学宴”且总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顺利“开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谢师宴的参与主体,无非是主办商家、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谢师宴”刹不住的主要原因,应从这几个参与主体分析。

商家情感营销炒作。在消费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营销方式变得五花八门,情感营销逐渐成为商业竞争的主要方向。这种营销方式的主旨就是完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注消费者物质与情感等多方面需求并进行满足,学生寒窗苦读多年,老师辛苦教育数载,学生想要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这不就是一种情感需求吗?看看他们的菜谱,什么金榜题名六朝拜,春风得意马蹄疾,寒窗苦读十年书,独占鳌头喜气扬……,你当然不会猜到这就是普通的卤水拼盘、蹄膀、苦瓜和鲈鱼。感师恩、谢师情本无可厚非,但商家在迎合这种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大肆炒作营销,无形中就让这种表达方式变了味道,价值发生了扭曲。

社会攀比心理作祟。学生和家长想要表达对老师的谢意,这种情感诉求是完全合理的,但令人叹惋的是,随着高考竞争的愈加激烈和社会的物质化水平提高,谢师宴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止是感谢师恩,更渗杂了不会说出口,也不该摆上桌的攀比之风。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你摆我不摆,面子上下不来,于是不少家长就打肿脸充胖子,你摆我也摆,你小摆我大摆,我的孩子考得好,我的饭局价格就得高,这样相互攀比,助长了变了味的天价“谢师宴”。有新闻就曾报道,深圳市一班级家长自发组织集体谢师宴,而参与费用高的吓人,每人要交1200元,班上43名同学,35位报名,在这场谢师宴的预算中,不但包括了聚餐的费用,这其中还有给老师的赠礼、一块感谢牌匾,一系列场地布置费等,加起来高达三万七千多元。面对这么高的费用,部分家长虽然有些犹豫,但是组织者却非常积极。这就将谢师宴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方,不报名吧,显得脱离集体,报名吧,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又是一笔不少的开销,想必大多数家长都是抱着不能比别人差的思想参与了这次活动,如此一来,攀比之风便裹挟着更多的人掉入了商家的营销圈套。

师生情感表达变味。如今不少老师在毕业时就会三令五申不赴宴不收礼,但仍然有家长“穷追不舍”,这也对老师造成了一定的社交困扰。这说到底就是物质社会下的惯性逻辑,让一些家长认为,表达情意非加码价钱不可。产业化的教育体系之下,世俗人情观已经改变了教育原本的纯粹性,学生从单纯接受教育的纯粹个体变成了背负经济阶层符号的社会人。而有些家长也不仅仅是普通学生家长,他们通过谢师宴这种方式来展示家庭优越性,显示自身在金钱社会的“特殊存在感”。老师在其中不过是个符号,被动受谢,其谢意何在?

家长借机敛财聚财。谢师宴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便是难以抵挡红包诱惑。金榜题名之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庆祝宴席本无可厚非,但当宴请的对象扩大化,宴请的目的功利化,原本喜庆的谢师宴便也随之变了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考上大学已经失去了当初“凤毛麟角”的光环和“天之骄子”的荣耀。组织谢师宴家长的目的也并非是单纯的为孩子庆祝,而是以学酒和谢师为幌子,借机敛财聚财。这样的“升学宴”已经失去了“庆祝”的意义,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升学的契机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大好的敛财机会。“谢师宴”逐渐成为了社会的“负能量”,把“升学宴”办成了“敛财宴”,这种敛财之心和铺张浪费的风气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谢师宴”屡禁不止,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物质化的社会风气,想要转变这一乱象,对“谢师宴”正本清源,我们就必须从参与主体多方面入手:

一要倡导文明节俭谢师。明确禁止“谢师宴”并不是禁止谢师文化,用宴席来加重感情只能使谢师文化庸俗化,这种酒肉情谊不要也罢。比起大鱼大肉,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文化谢师”,采取新的形式,为师恩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校植树以表师恩,为老师教学建言献策平常不忘问候和探望,逢年过节给老师寄贺卡送祝福,或去老师家里说说话聊聊天等等都是实用暖心的谢师方法。比起酒肉金钱,教育工作者们更需要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敬重,学生能铭记教师的谆谆教诲,传承教师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这才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谢师风尚,也是教师心仪已久的“谢师文化”。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创意摄影(照相)、拍视频、“诗歌谢师”等更显时尚高端的形式,为学生老师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师生离别多些诗情画意,鼓励学生、家长,为教师撰写“感恩诗歌”、“感恩散文”,让情感教育贯彻在整个过程之中。

二要管住管好“关键少数”。畸形的谢师宴,除了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外,也有部分“关键少数”不能率先垂范。从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入手,管住管好这个“关键少数”,示范引领社会公众“绝大多数”,是纠正这一不良风气的好方法。事实上,在我们如今所处的“人情社会”,婚丧喜庆等事宜的操办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味”。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既很难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风化人,也很难用简单严厉的口号明令禁止。一种比较现实的操作思路,就是抓住“关键少数”,作出表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社会乱象、“潜规则”的药方,还得从“关键少数”抓起。正所谓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要是先用纪律管住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上梁摆正了,上游水清了,老百姓自然也会由此逐渐纠偏陋习。

三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三令五申老师不准参加谢师宴,但仍然有人认识不到位,经不住诱惑,存在侥幸心理,顶风违纪。抵制变为“谢师宴”,需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抵制,对“谢师宴”不承办、不参与,让“谢师宴”无处遁形。纪检监察部门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谢师宴”“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办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一起,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四要调动社会力量监督。监督部门再严,也没有社会监督的潜在力量强大,关键就在于如何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因此,还要广开渠道,方便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同时,对受理的举报急查快处,及时回应,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让“谢师宴”在社会力量的监督下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还教师一个清誉,还教育一方净土。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好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的导师,好的学生是老师一辈子的骄傲。孩子升学,走进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亲戚朋友、昔日恩师对孩子的鼓励和庆祝无可厚非,只要我们的“谢师宴”是出自于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为了师生之间的长久情谊,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有其实质性的积极意义。“源”是尊师之源,“本”是感恩之本,个人社会政府多方面工作,为谢师宴正本清源,其中真正宝贵的谢师文化也就能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