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文钱里见品德

 
 
打印

从古至今,金钱往往被人们看作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文”是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与现今的“分”一样,都是当时最小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一分一文虽小,却符合古代君子“慎微”的修身标准,能体现一个人品质的高低,贪廉的差别。

历代圣贤境界都很高远,在自我修养方面及要求他人方面,其着眼点都是“慎微”。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既有天下家国大情怀,又着眼分文之小利害,敢于和一分钱较真,练好“慎微”基本功。

清代张伯行《禁止馈送檄》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全文56字,用了8个“一”字,强调关心人民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都要从细微处做起。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宠在会稽郡任太守时,“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因政绩卓著被调到朝廷升任将作大匠。即将赴京履新之际,其治下的山阴县深山老林里专程赶来了五六位老人,每人怀揣一百钱为他饯行。刘宠诧异地问为何如此厚礼。老人们说:……我们舍不得您离开,才来为您送行!刘宠大为感动,因难拂众意,只好收取一钱。但即将走出山阴地界时,刘宠将此一钱投入了江中。因此后世人称此江为“钱清江”。刘宠一文钱的故事被载入史册,也被万世传颂。

《清史稿》记载:康熙年间,一名男子在吏部考试中被选任江苏常熟县尉的肥缺,却在晋见江苏巡抚汤斌时连续吃了十次闭门羹。实在莫明其妙的他向门卫打探缘由,才知道是因为自己一次贪钱之过而被写入了弹章,只得悻悻而去。原来,前阵在京城延寿寺外的一家书店里,一小孩在买书付账时不慎将一文铜钱落在地上。这名男子赶紧若无其事地移步将铜钱踩住,等小孩走后,迅即捡起纳入了囊中。这一幕正巧被也在该店选购书籍的汤斌看到并主动打听了其尊姓大名。

东汉太守刘宠严格要求自己不贪一文,表现了他的清廉风骨;清代巡抚汤斌严格要求别人不占一文,积极消除未起之患的做法更令人叹服。严格要求自己是根本,从一文钱看出了人品官德,也是要求别人的前提和基础。今天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我们更应学习他们这种敢于和一文钱较真的精神,练好“慎微”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