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论语·季氏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意思是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努力去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行为,就一定要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说过这样的话。
较之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所展现出的“趋善避恶”的境界,似乎更为深切,更胜一筹。对党员干部而言,践行“见善如不及”,就要以向善之心,向先进看齐,远可学雷锋、焦裕禄等优秀党员干部,近可学王瑛、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应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态,把清正廉洁、潜心为民作为不懈的追求,才有望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践行“见不善如探汤”,就要对歪风邪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守党纪国法,决不触及“带电的高压线”。要以腐败分子为鉴戒,经常检点自己,谨防重蹈其覆辙。
汉人陈宠说:“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端正党风政风,要从细节抓起。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官德修养,应从小节做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古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廉与贪的问题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尤其对公款和公权,应恪守“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乱用”。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谨防因小节不慎而酿成大祸。
戒贪防腐,侥幸心理,实为祸端,所以“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实践一再表明,倘贪腐而侥幸于一次两次,进而就会如飞蛾扑火,难以自持,直至东窗事发。由“心存敬畏”,想起“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此句出自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其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他离任时,部属执意送行话别,可送行的船却迟迟不见。及至明月高挂,才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为临别赠礼,故意等到夜里以避人耳目。为此,叶存仁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竟拒礼而去。后人还有“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等句,皆是说,为官应时刻检讨自己的动心起念与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切忌做自毁名誉和形象的事。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党员干部岂不更应志存高远,以强烈的荣辱观和清正廉洁之行,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