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者“无畏”

 
 
打印


古人讲:“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因为“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就连权倾一国的皇帝也是“有畏”的,如李世民畏谏官、赵匡胤畏史官等。

 史料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有人说,作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

  一个古代帝王尚且能用合不合民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确实不容易。由唐太宗的“畏民论”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畏史官”。

据《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更是令人感慨。

“官有所畏”畏什么呢?

畏权力。因为,官者都有权,官位越高,权力越大。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千古不变的经验。”为什么畏权力呢?一是畏权力用不好,给社会带来损失,比如决策严重失误或搞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二是畏权力成为居心叵测者的目标,以至祸害社会和人民。所以,对手中的权力要有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

畏金钱。钱是好东西,人见人爱。为什么又畏它呢?一是钱多压身,整天担惊受怕,安全感降低;二是如果钱来路不正,日夜担心吊胆,寝食难安,幸福感失去。清代的戴远山,曾给当官的朋友送了一副对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为官羞富贵,临财毋苟得”,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为官者的座右铭。

畏法律。朱元璋一次招考准备重用的官员时,亲自出了一道题:什么人最快乐?一个叫万纲的回答是: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为这答案叫好,并当即封其为广平府佐官。清代诗人杨汝谷致信当县令的朋友孙超恒:法令奸胥畏,心清案牍稀。畏法律,害怕被法律制裁的人,心中就会时时有杆法律的秤,自觉遵法守法。不管是谁,一旦不畏法律,可以说肯定是要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了。

当然,为官者还要畏规则、畏妩媚的女色、畏舆论的监督、畏群众雪亮的眼睛,等等。古人讲:“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旦无所畏惧,则人性的泯灭、价值的崩毁、伦理的丧失以致犯罪入狱、甚至丢掉性命都会紧随其后。

     为官者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当只要心中时时“有畏”,畏而不违,奉公守法,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官,不仅官做得稳当,而且行也安然,卧也安然,从而心安“无畏”:无畏别人戳脊梁骨,无畏疏而不漏的法网。诚如斯,“畏”者“无畏”,“畏法度者常乐”,坐得正,立得直,仰不愧天,俯不怍于地,人活得自在,官当得潇洒,这是何等的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