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贪,不止在行,更在心

 
 
打印


贪,为我们常见之字,属贝部,与财物有关,释义为求多,不知足。贪如嗜毒,初尚知小心翼翼,处处防备,然一旦深陷,便无法自拔,日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寝食难安,小则伤及体肤,大则危及生命。贪之所得,多是以苟且之法获不当所得,既然来源不光明,自然用起来也不大气,更无底气。

但凡与贪形影不离的词,皆离不开行与心,如贪念,贪欲、贪婪、贪污、贪心不足、贪得无厌、贪生怕死等,皆是行为上的不知收敛,或是私欲上的贪大求多。佛法常讲万法由心造,戒贪,不止在行,更在心。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守住道德红线;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不越纪律底线。也只有打从心底对道德、对纪律、对社会各种规章制度存有敬畏,才能在言行之举之中进一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心无敬畏,就会过于重视自己,道德底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心有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了然于心,坦然于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自知才能自省,自省才能自制自律。每个人都要对自身有一个中肯、真实的评估,对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了然于胸,不攀高,不贬低,遇事坚守原则,不轻易在言语上为他人所动、在行为上随波逐流,才能用自知、自信、知足的心念,迈出沉稳、睿智、大气的步伐。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一个睿智的人,应该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而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更不应该以损公肥私的“硕鼠”行为使自己的私欲膨胀。“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只有辛勤耕耘的收获,得之怡然,食之安然,用之坦然;只有心存感念之情,才能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回报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