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西乡县制定出台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办法。这无凝是给“为官不为”者戴上了“紧箍咒”,让“为官不为”者无处藏身。
今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对“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总理殷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了强大的力量!也是对为官从政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和告诫:想当太平官,就要被问责。这不仅充分表明了中央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决心和态度,更是表明中央对“为官不为”全面宣战。
“为官不为”侵蚀的是官员的思想,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败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丢掉的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对待“为官不为”,政府必须出重拳、用狠招,必须以严厉的惩罚让“为官不为”者全力以赴的投入紧张的工作,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勇于担责,敢于担当,发挥自身正能量。
为官乱为是权力的任性,为官不为也是权力的任性。总理痛批“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表明中央不仅要继续惩治官员腐败,而且还要治理官员“懒政怠政”行为,说明治理“庸官懒政”已从口头强调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这顺应了改革发展需要,回应了群众期盼,传递出党和政府重拳治懒治庸的强烈信号。
懒政少一分,发展热情就会多一分;勤政多一分,社会矛盾就会少一分。随着践行“八项规定”、“反四风”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员干部的整体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求真务实的作风得以弘扬。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股“为官不为”之风正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悄然蔓延开来,无利可图“不愿为”、得过且过“不思为”、监督不力“不必为”。正如总理所言“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在思想上、行动上得了“不为”病。有的因为手上权力失去了“变现”的效用,再也吃不到、捞不到、用不到,因此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终日无所事事,遇到问题打哈哈、绕着走;有的干部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面对待遇的落差,上升空间的狭窄,认为即便是做得再好,也无人赏识,所以干工作出勤不出力,得过且过,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得不说,如果这种“不为”心态肆意蔓延,在干部队伍中发酵,就会严重影响干部干事的责任心,思想上就会拖拉,工作上就会被动,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对待群众,这是领导干部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缺乏担当的勇气,是懒政、庸政的具体体现,不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耽误一方发展,更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
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强调:“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要谋公,而不能谋私,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惩治“为官不为”,要出重拳、用狠招,常抓不懈,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问责的必须严肃问责,使庸官上不得岗、懒官过不得关,从而激励更多想为、愿为、能为、善为的党员干部大显身手。
同时,治理“为官不为”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新举措。治理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连续,更要着重于制度预防,着重于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逐步建立推动“为官有为”的长效机制。给“为官不为”者戴上“紧箍咒”,要 敢于亮剑,果断查处,使“为官不为”者逐渐被勤政廉政所取代,兢兢业业、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将会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官场也将会迎来清风扑面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