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陷阱”

 
 
打印


在近期各地通报的违纪违规案件中,不少党员干部因为言行中的“不注意”、“没在意”而被追责调查;一顿超标的工作餐、一杯不该下肚的洋酒,看到热议“一顿饭,让一个局长栽了”,就因一顿别有用心的饭局毁了大好前程,确实有点冤枉。但所违纪案件的共同点,就是逾越了纪律和规矩的“红线”,越线就要受罚。

民以食为天。这句朴素的生活箴言,应是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聚焦,也因此成为古往今来无数功过荣辱的理由。领导干部面对的饭局,很多时候功利性居多,往往酒中有话,菜里有求。“酒桌一坐,好说好说”“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赴这样的饭局,难免会令领导干部在推杯换盏中混淆公私身份,甚至罔顾党纪国法,轻易突破规矩,成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俘虏。

饭局能不能去?什么样的饭局才能去?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有“三问”,即谁买单、和谁吃、在哪吃,通过饭局“三问”的提醒和“过滤”,辨别出明白哪些饭局不能去,在各级领导干部心底划出一条“警戒线”,从而实现局有所辨、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不再上演类似的犯错误、栽跟头悲剧。

设置“饭局‘陷阱’有几个要点:猎物经常出没的地点、最吸引猎物的东西及最有可能抓住猎物的工具。设局者们深谙此道,定然会对“邀请单”上的被邀请人做过调查和深入了解之后才会发出“正式邀请”。正合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管你是掌握着“钱袋子”,还是“公权力”,只要有颗提防之心、戒惧之心,就不难识破“围猎者”的诡计。要做明白人、明眼人,善于从“香风蜜语”中分清好坏对错是非,不为“七情六欲”所惑,不为鲜花掌声所醉,不为身外之物所迷。内心始终要有目标、方向和原则,始终知足、知耻、知畏,有信念、定力和静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强大的欲望管理能力,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个人品质,更是为官从政所必须涵养的领导力。让饭局“红线”成为带电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