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专项整治“吃空饷”行动如火如荼。据报道,仅河北、四川、河南、吉林4省共清查出16.3万余人,简直骇人听闻。所谓“吃空饷”,就是占着编制不工作,工资照样拿。“吃空饷”的类型也可谓五花八门,有“旷工饷”,有“病假饷”,还有“冒名饷”、“死人饷”等,只要不加清理和整治,他们就会一直“吃”下去。“吃空饷”,也叫“官仓鼠”,是官场上特有的一种蚕食社会财富的手段。人们关注整治“吃空饷”的同时,更期待问责能让背后的“操盘手”现形。
想一想,仅仅四个省份,就有超过10万人在“吃空饷”, 而这些“吃空饷”者,一天不工作,却拿着不菲的收入,甚至拿着多份工资。就河北一个省就有5万多人“吃空饷”,绝对不是管理不严,而是管理混乱、权力被无限滥用,才导致“吃空饷”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吃空饷”的人员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掌握实权者牟取私利的工具,应当追究当地政府领导、部门领导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对滥用权力者要绳之以法。
有‘吃空饷’者,就有‘发空饷’者。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都有账可查,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单位相关领导,难道不知情?“吃空饷”问题频出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
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对“吃空饷”行为查处重视不够,处理也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些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收缴所得等,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
治理干部“吃空饷”势在必行,必须要对“吃空饷”的干部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真正给他们“治治病”。
对于如何治理“吃空饷”乱象,一问 “吃空饷”本人贪污之罪。司法介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是治理“吃空饷”的关键。二问“操盘手”之滥用职权之罪。三问监管部门失职之责,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如果失察失职,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吃空饷”是心照不宣的“操盘手”利益交换,本质上是权力勾兑、权力寻租的产物。是行贿受贿的关系。所以必须对“操盘手”严格问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让“吃空饷”者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