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在全汉中市率先举行广场问政活动,旨在拆掉官员和群众之间的“隔离墙”,搭建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联系的“连心桥”。为建设“六个西乡”,加快实现撤县设市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作风纪律保证,该县出台《西乡县广场(电视)问政管理办法(试行)》和《西乡县广场(电视)问政工作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开通了一条解决普通老百姓老大难问题的渠道,探索了一条综合监督、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
一、“广场问政”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该县深化“激情干净超越、打造五型干部”主题作风建设活动,推行广场问政,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奋力追赶超越发展。“广场问政”活动的县城樱花广场人潮如海,县民政局、林业局、环保局班子成员作为“考生”,面对台下“考官”的质问,有解答政策,有介绍情况,还有的认领失误,耐心解答群众提问,现场不能办理的承诺完成时限。此次广场问政活动,邀请了部分老干部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以及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驻县各单位干部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和群众代表共约600余人参与。活动采取群众问政、满意度测评、嘉宾点评、公开承诺、公布测评结果等方式,由三个单位“一把手”对脱贫攻坚、大病保险、环境保护、惠农政策落实等群众最关心的16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一问一答式解答,对回答满意的群众举牌“点赞”,现场还进行了满意度民主测评打分,三个单位的群众满意率均达99%。陕西理工大学教授等专家进行了点评。对问政对象公开承诺事项和群众现场提出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及时问效问责,跟踪督办,限时办结,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级党员干部工作实绩的第一标准和作风转变的“试金石”。
二、“广场问政”的主要做法
1、重视组织领导
该县县委、政府对广场问政活动高度重视,县上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成立西乡县广场(电视)问政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等任副组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县纪委(监察局),县委作风办、县委督查室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综合协调组、查找整改组、宣传报道组和维稳安保组等四个专项工作组,分工组织实施。县财政局做好问政活动经费保障。
2、坚持五项原则
依法依规原则。坚持法治思维,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清单开展问政。
问题导向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不遮遮掩掩、不避重就轻,开放式搞活动,公开揭短亮丑,主动晾晒问题。
群众参与原则。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认真倾听民意,广泛收集民智,集中解决民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答复办理,现场接受评议,提高群众支持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面承诺原则。被问政对象就群众密切关注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生事业、脱贫致富等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现场答复解决办法及办理时限,当面做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限期整改原则。坚持限时办结制,实时公开被问政对象承诺整改内容、目标、责任和进展情况、办理程序和结果,确保承诺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办结。问政活动原则上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每次问政3至5个部门单位或镇(街道)。
3、做好问政准备
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民生事业、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进实际,群众期盼、信访矛盾、社会稳定形势等具体情况,研究确定被问政单位及问政时间,拟定活动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问政活动四个专项工作组根据职责做好问政活动的通知发送、公告发布、活动宣传、现场布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组织培训、问题收集整理等各项筹备工作。被问政单位根据职能职责,全力做好问题汇总、整改措施、承诺事项等材料准备工作,报送综合协调组审查备案。被问政单位先自查做好查找问题等方面准备工作。
4、严格问政程序
问政活动现场参与的所有干部和群众都可向被问政对象进行问政,提出具体问题。对回答问题不满意的被问政对象可再次提问。群众在问政现场直接向被问政对象提问,也可以在问政活动后以书面形式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注明具体联系方式,以便核实内容、反馈结果。问政过程中,提问人必须遵守问政程序,服从现场工作人员和主持人安排,提问应当有理有据,不得恶意中伤、谩骂侮辱他人,扰乱现场秩序。对不听劝阻者,由维稳安保组带离问政现场,触犯法律法规者,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被问政对象在问政现场发言和回答群众提问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有理有据,严谨负责,语言文明,态度热情,着装规范,内容具体,简洁明了,不得拒绝答复、答非所问、敷衍应付。
5、紧抓问题交办
综合协调组对问政现场的记录进行整理完善,对承诺事项、群众提问及意见建议认真归类汇总,形成书面材料转交相关部门。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各镇(街道)依据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负责问政活动涉及本单位事项的办理、答复工作;查找整改组对未及时办理、答复事项的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提醒、督促。被问政对象要针对问政现场的承诺事项、群众提问及意见建议制定专题整改落实方案,明确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和办理措施,书面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
对问政现场不能办理的事项及重点问题,由综合协调组及时转交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采取挂牌销号和“三色”督办的办法,发送专题督办通知,实行专门督办。群众在活动现场以外问政涉及事项,相关部门单位要根据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主动接受,认真办理,及时反馈。
6、正确评议奖惩
由查找整改组适时组织开展对被问政部门、镇(街道)承诺事项落实情况评议工作,并面向社会公示评议结果。考核的对象为全县所有参与问政的单位。考核主要内容以群众对问政对象的现场满意度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为主,考核得分按一定权重计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结果。
对群众反映问题不落实、答复处理推诿应付、问题交办后超过一个月未书面回复或超过公开承诺办理期限未作出处理和书面回复的,在问政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或者报复投诉举报人的,以及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且影响到全县问政活动整体形象的,视情节轻重,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问责意见由县纪委监察局提出建议,报请县委研究决定。
三、几点反思
第一、深刻理解广场问政的内涵
广场(电视)问政是指组织党委、政府部门或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在室外广场或走进电视直播现场,面对群众公开回应群众关切,干部群众自愿参与,主动向相关单位提出咨询、建议或诉求等问题,相关单位进行现场答复、承诺、办理等工作过程的总和。广场问政不是报告会、汇报会,也不是演讲会,问政是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检查承诺的问责会、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交流会。问政的现场应该少一些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不能作报告,而是找问题,查责任。“广场问政”是一档节目,但不只是一个节目,它是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工作平台。在问政节目中,由于被问责的对象必须直接在现场回答、解释、承诺,专家、学者领导现场共同点评剖析,被曝光的问题既容易得到解决又不失之于浅薄,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了显现和强化,这就是让观众和百姓最满意的地方。
广场问政让官员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推动他们扑下身子,耐心倾听百姓诉求,虚心向百姓请教,真心接受百姓批评。要想不在问政中难堪,官员就不能只顾着“围着权力转、绕着上级跑”,而是要更敬畏民意表达,更重视民生诉求。这样的问政方式,有利于找准官僚主义问题,找到效能低下根源,找出责任缺失缘由,有利于推动官员中形成勇于担当、敬业有为的工作作风,促使官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对百姓反映的问题仔细过问督查,认真履职。
第二、密切聚焦民生热点
开展广场问政要切忌跟风作秀、虎头蛇尾、一“问”了之。要突出平民特色,聚焦民生热点,反映百姓心声,保障和发挥群众的诉求表达权、监督评议权。要“零距离”调查走访。促进部门变被动接受群众问政为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结合精准扶贫、“两学一做,重拾自信”等活动,开展“民情大调查、大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抓好整改落实。开展暗访,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对干部工作能力、机关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干部公信力差、部门执行力差的具体表现进行暗访。新闻媒体应深入群众和企业开展采访,收集问题。从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中选定群众代表和行风督查员,分别开展走访,收集社情民意。
第三、不断跟踪与挖掘
广场问政触及官员的层面还很有限,问政效力往往是短暂的,所以,除了邀请高级别领导以外,还可多让基层干部出镜,以提高问政的覆盖面与实效。不应止于官员的现场承诺,而要就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及时、长期的跟踪回访,对相关负责部门的整改行动及其效果应如实反馈报道,给有关单位和社会以交待。如此长期监督,既可督促政府勤于执政、加强整改力度、防止问题反弹,也能强化官民沟通,消除社会负面情绪,深化媒体监督的影响力。还要变官民“问答”为媒体“深问”,挖掘表面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原因。
第四、正视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一些官员由于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仍然存在惧怕、逃避甚至逆反心理,认为它是一门“表演艺术”,甚至只是“语言艺术”。只要说得正确、滴水不漏,就是上策。于是,在工作中屡试不爽的官话、套话,就出现在了问政上。而一些群众也以为广场问政只是一场“官员秀”,是在“走过场”,不敢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二是形式单一。问政多数只限于问政于官,官员问政于民的局面并不可观。这说明信息公开的内容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暂时无法满足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三是尚未普及。当前,广场问政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某些官员、部门的思维开明程度,并没有形成良性的问政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全面普及和推广,因此还没有真正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广纳民智、倾听民声的桥梁和纽带。四是问政中的“标准答案”。问政现场热闹,会后冷清,承诺“高度重视、立即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落实,这种“套路”更容易影响百姓对问政的信心。一些几年未解决的问题竟然在一夜之间就解决了,这种解决问题的“套路”暴露出来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应付主义等问题也值得深思。
第五、充分利用三项机制
广场问政虽是医治懒政的一剂良药,但似乎也让某些官员产生“抗药性”。多次“出镜”的官员,会在应试的实战中积累应对的经验,心理素质、应对技巧和“表演”水平都会有所长进。即使那些暂时没有轮到接受电视问政的官员,也会注意“观摩”,或在单位进行模拟问政,把别人的“教训”,转化成了自己的“经验”。这样,他们在接受问政时,也能从容应对。
可将广场问政的成绩作为干部年度考核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一把手”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挂钩,权重还可适度提高,并在媒体上公开考核结果。广场问政成绩不合格者,取消年度奖金,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就地免职。年度考核优秀者,年度奖金提高发放,优先提拔使用。年度考核合格者,不加不减。形成干部管理奖勤罚懒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干部真正实现“能上能下”“鼓励激励”“容错纠错”,探索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多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落实完善制度
任何形式的监督,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搞广场问政,手段是晒问题、亮不足,目的是解决问题,谋求长效。从本质上讲,问政仅仅是一种促进作风转变和改进工作的手段,它本身并不能代替常规监督,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超越制度发挥作用。能被列入问政的问题毕竟是少数,能被请到直播间问政的官员毕竟也是少数。而法规、制度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有序运转的基础和关键,制度有活力则运转有活力,制度完善则行为规范。当同一类问题、同一类现象普遍发生并逐渐形成风气的时候,肯定是制度出了问题。但这种新的问政方式如何通过法制化、程序化的机制,变成城市乡村或公共管理中的日常化制度,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将“广场问政”栏目常态化与机制化,则是对各地方的一种考验,也是大家碰到的一道普遍难题,如何较好地破解这道难题,应成为各地方下一步办好“广场问政”栏目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而在选题、策划、提问、制作、跟踪、推进等方面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