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践行“三讲三当”,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乡镇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作风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整治“浮躁、虚假、懒惰、扯皮”四种病,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在必行。
一、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别干部强调个人利益多,维护集体利益少。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怕得罪人,遇到矛盾纠纷缺乏耐心,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普遍存在重视学历教育,理论学习较少,运用正确理论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2、联系群众不够密切。表现在个别干部群众观念淡化,不能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对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落实各项工作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干部下村后,与村干部交往多,与群众联系少,传达精神多,发动落实少,走形式、走过场,做表面工作应付了事。
3、工作责任心不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干部只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不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的干部在工作上只会照搬照抄,缺乏新思路、新举措,不深入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的习惯以简单的号召和应付性的传达来代替组织发动和督促落实,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仅起到“传话筒”的作用,工作浮于面上,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干部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靠遥控指挥,在执行硬性任务遇到具体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为难情绪,没有担当精神。
二、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有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个别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和思想意识偏差等原因,把作风建设、基层党建当成一种“虚话”,把片面追求数据作为发展成效的唯一指标。同时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只能的进一步转变,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群众的方式、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农村各自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村民民主自治格局的形成,服务方式主要是履行指导、监督、引导职能,客观上造成了干群交流少,老百姓家的火板凳也不想坐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干部作风建设机制不够健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未能从制度上解决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条块体制不顺,削弱了对基层干部的约束。目前,具有具体行政执法权限、工作内容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大都是基层站所,其干部作风的好坏对全局性工作影响很大。乡镇站所大都为部门直属,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双重影响,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基层站所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往往缺乏真实的了解,管理起来也往往是“鞭长莫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些尽管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在人、财、物上却由行业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一些站所在人员变动、负责人调整等关键问题上难以顾及乡镇意见,乡镇经常是“蒙在鼓里”,乡镇对他们往往是管不住,又离不开,有时甚至还要迁就三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干部进行管理的约束力。
2、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目前,乡镇管辖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里有多少个单位,乡镇就要承担起多少项工作。农村干部处于罪基层,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受乡镇财力因素的制约,干部待遇较低,人事管理方面又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和择优淘汰机制,特别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城乡干部之间的交流等方面乡镇干部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一些干部深感前途渺茫,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影响,工作不能够安心。
3、明目繁多的检查评比,滋生了部分基层干部形式主义歪风。乡镇和乡镇干部承载着计生、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和各级各类检查评比,特别是一些以听汇报、看资料为重点的检查评比任务繁重,大大增加了基层处理各种资料的工作量,使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精力,个别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应付好检查就是搞好工作,导致个别工作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工作实效,给干部作风建设带来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是新形势下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的督促和考评;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基层党组织七个全面过硬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整治干部作风存在的“浮躁、虚假、懒惰、扯皮”四种病;三是要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为新形势下干部作风建设打牢基础。
(二)创新机制,规范运作,是新形势下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
1、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制度管人管事。
2、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热情。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是解决新形势下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问题。一要健全干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建议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流动和竞争机制,在纵向上要建立城乡干部竞争对流制度,定期选拔优秀乡镇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学习工作,在横向上,应加强乡镇与乡镇之间干部的定期交流;三要以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切实提高乡镇干部待遇,进一步缩小部门、行业差距;四要加强和重视基础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公开选拔过程中,对乡镇干部要高看一眼,做到一视同仁,为乡镇干部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发挥各种激励竞争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干部脚踏实地、扎实工作、艰苦创业、建工立业的热情,使广大干部身上时时有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一批优秀干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转变工作职能,推行优质服务。要针对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职能,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一是理顺关系。在正确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发挥各方职能的同时,按照权责统一原则,理顺乡镇和站所的关系,赋予乡镇统筹管理辖区内所设机构的权力,通过分类管理的办法,优化配置乡镇资源,恢复健全乡镇服务“肢体”,发挥乡镇管理和服务功能。二是丰富服务载体。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并在活动中使基层干部思想潜移默化地得到锤炼,素质得到提高。此外,要进一步壮大乡镇财力,夯实物质基础,加大乡镇一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可行的措施帮助乡镇削减债务,使乡镇和乡镇干部能轻松上阵,发挥生机和活力。
4、精减检查评比,提高工作实效。上级检查工作要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采取实地查看、访谈等方式,重点检查工作实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特别是坚决制止各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检查评比,使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转变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做到办事讲原则、讲效率,工作讲勤政、讲实效。
(三)强化监督,提高效能,是新形势下干部作风建设的保证。制度的出台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都只能是一纸空文。为此,一是要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要把工作职权与工作职责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用严格的纪律和督查坚决克服和杜绝制定流于形式的现象。二是要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规范的信访接待制度,设立领导接待电话,定期接待上访群众,征求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标找差,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定期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行风测评,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通过内外共同监督,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