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干部“小官大贪”问题的思考

 
 
打印

所谓“小官大贪”,主要是指级别不高的公职人员涉及重大贪腐案件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省市各级对基层扶持政策的增多,基层干部“小官大贪”的现象频发,对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亟需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官大贪”的特点

一是职低实权重。基层“小官”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岗位特殊,大多是单位管钱、管物、管事的实权人物,经手大量项目资金,掌握着部门单位行政性资源的初始分配权、某类事务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某些资源给不给、给多少、给张三还是给李四,个人自由裁量的权力较大,一旦放松自我约束,容易造成钱权交易。

二是官小胆子大。基层干部既要接受国家法律、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和单位领导的制约,又要接受干部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在各种约束力量监督下,还敢于顶风作案,在根本上与其个人的贪婪和肆意妄为是分不开的。许多违纪违法的基层干部往往尝到甜头,便胆子越来越大,视法纪如无物,铤而走险,最终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

三是具有隐蔽性。一些基层官员或干部一般职位和级别不高,平时生活上也比较简朴,再加之很多岗位业务性强,有的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摸爬滚打,深谙相关政策法规规定虚实的职位便利,因此容易躲避了监督和约束,通过渐进积累式的“小贪”,最终逐步演变成为“大腐”。

四是具有群体性。“小官”长期扎根基层,甚至权倾一方,关系网错综复杂,有的“小官”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或利益集团,甚至一些级别较高的官员或者涉黑势力也在背后充当保护伞,因此“小官大贪”大多数伴随“群蛀”现象,很少是“个人行为”。

二、“小官大贪”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心理扭曲失衡。从心理因素来讲,私欲膨胀,价值取向偏移,扭曲心理的不断恶化是导致小官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对实施贪腐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基层干部数量庞大,提拔空间相对较小,竞争激烈,少数人眼看年龄渐大,政治前途渺茫,于是产生了“贪一把”的念头。还有的法纪意识淡薄,误认为倚仗“靠山”权力庇护和“关系网”保护,可以逃脱法纪追究,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其腐败行为往往会变本加厉。

二是源头上忽视监管。1993年以来,查办大要案成为反腐主线,监督重点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尤其是“一把手”。往往忽视了对那些核心部门、重要岗位上“小官”的监管,使这些“小官”在反腐败的“空隙”中“来往穿梭”。加之一些“小官”会“作秀”,善于伪装,造成各级对其放松监管,一些“小官”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腐败多年也无人知道。

三是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单位只是笼统的制定或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对具体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举措,造成制度虚化、弱化;有的岗位受编制、专业技术性等因素制约,有的人长期在关键岗位工作,没有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进行轮换,这些因素都导致对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制约。

四是监管职能缺位。一方面监管不力弱化了监管效果。目前,上级机关或监管部门,都是固定的一条线监管,容易造成利益关系固化。有的监管者抹不开“人情面”,只是“旁敲侧击”、“点到即止”,没有拿出强硬姿态,监管缺乏威慑力。另一方面“小官”难以监管。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小官”是平时不起眼的小角色,手中的权力有限,寻租和肥私的空间也很狭窄,加之其违纪违规的直接影响不像一些“高官”犯罪那样强烈,因此导致“小官”长期处于行政监督和群众舆论监督的末梢、盲区,至上而下的监管“鞭长莫及”,放大了他们的侥幸心理,使其敢于向制度挑战,以权谋私。

三、防范“小官大贪”问题的对策

一是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运用各种形式和阵地对他们加强理想信念、公仆意识、奉献精神和法治观念的教育,加大对基层干部优秀典型的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不断增进基层干部的工作荣誉感、人生价值感、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二是合理配置,加强重点岗位干部交流。进一步建立健全“管采分离”、“管审分离”、“管办分离”制度,实现权力的有效分解和平衡,将集中于一个人的权力分解为几个人共同行使,避免因权力垄断滋生腐败问题。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干部定期交流,打破固化的利益关系,割断违法乱纪的利益链条,铲除“小官”弄权的土壤。三是严格监管,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对涉及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做到重点考核、重点监督、重点管理,强化廉政风险预防。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压缩官员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借机谋取利益的空间,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易于滥用和暗箱操作,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大对滥权者的追究力度和曝光力度,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合力,对基层干部违法乱纪行为,一经发现,坚决查处,毫不手软。四是重视激励,完善干部选用任用机制。健全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让德才兼备、能干肯干的老实人得到重用,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广以服众的正确用人导向。探索适当增加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非领导职务的比例,统筹兼顾晋升提拔激励、工资职级激励、福利待遇激励、荣誉名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