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性”定位 创新村级监督
中共城固县委常委 纪委书记 张生奇
在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中,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相对滞后,村级监督尤为薄弱,诱发了许多违纪违规问题。按照省纪委安排,城固县在310个村建立推行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着力破解村级监督的盲点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该县注重从关联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入手,准确定位,统筹落实,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
关联性定位: 融入体系求发展
2008年底,城固县在小河镇和崔家山镇开展了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年初县纪委结合试点经验进行了科学谋划,要求把村民监督委员会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之中,融入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局之中,准确定位,全面把握,确保村级民主监督的长效发展。
在惩防体系建设的大框架内,始终坚持把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作为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积极查缺补弱,创新落实,使其融入体系、健康发展。在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前提下,始终坚持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创新启动了“勤廉镇村”创建活动,把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与作用发挥作为硬性指标,每年年底进行考核验收。与点名接访制度相结合,规定对监督意见得不到落实,或对结果不满意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可以向两委会提出询问和质询,仍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可以按点名接访要求向县、乡纪委反映,由上级纪委监督落实。同时坚持把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之中,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服务。
规范性定位: 严把关口求深化
严格条件,把好选人关。对村监会委员明确了六条标准,即公道正派、敢于监督、热心服务、群众公认、懂政策法规、有议事能力,且监委会成员与“两委会”成员不得相互兼职,并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对委员选任严明了四道程序:由村党支部按差额选举要求组织村民代表推举候选人;报乡镇党委审查,确定正式候选人;按差额选举的要求,由村民代表正式选举,得票多且超过半数者当选委员,然后由委员推举监委会主任;乡镇党委对选举结果发文任命。对目前选举产生的716名村监会委员,由县纪委和乡镇党委进行分片轮训,促其迅速熟悉业务,积极上岗履职。
科学界定,把好权责关。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有效整合了原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议事小组等机构力量,具有四项职责、七项权力。四项职责即议事职责、监督职责、理财职责和协调职责,其核心是监督职责。七项权力即:对村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监督权;对村务公开、财务收支、工程建设预决算等工作的审核权;对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知情权与建议权;对村干部不廉、不公、不民主行为,向上级部门的反映权;对村务活动有异议的询问、质询权;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违规决策的否决权;对不称职的村级干部的罢免建议权。
规范运作,把好程序关。在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一主制度下,该县配套制定了管理、考核、村务公开、村组财务监督、询问质询等制度,还制订了监委会工作流程图,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分六个步骤实施全过程监督:一是列席村上召开的会议,确定村务监督事项;二是整理和收集村民对村两委会的工作意见或建议;三是向村两委会提交村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就村两委会采纳或办理情况向村民反馈;四是对涉及财务管理、村务公开、工程招投标、土地发包流转、惠农政策落实对象评定等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审核盖章许可制;五是对已办结的事项向群众公示,并征询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询问质询;六是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上级党委政府或纪检监察机关反映。
实践性定位:明确目标求实效
该县坚持从实践出发、用实践检验的原则,明确了衡量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和工作成效的四个目标:一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二要使农村信访有所下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三要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得到落实和解决;四要使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围绕实现四项目标,全县各村民监督委员会尽管建立推行时间不长,但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上下沟通,架起“连心桥”。监委会成立后,架起了村民和村两委会沟通的桥梁,逐步成为民情民意的“代言人”,村务工作通过监委会向群众全程公开,同时群众的一些意见建议也通过监委会向村两委会及时反馈,消除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化解了矛盾,减少了误会,增进了信任与理解,推动了和谐与发展。博望镇胜利村集体收入大,公益事业多,虽然村上的一些事务也及时向群众公开,但个别群众仍然心存疑虑。村监委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建议村委会把2008年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2009年度的主要收入来源全面造册登记,经监委会审核后向群众公示,同时把2009年村上主要收入之一的集体房屋场地出租情况印制清单、分发到户,群众一目了然,消除了猜测和疑虑。
履职尽责,当好“村纪委”。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有效整合了原有的监督资源,使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有了自己的阵地和舞台,填补了村级监督机构的缺失和空白,解决了村委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三权分设、相互制衡、三位一体的权力架构体系,对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巩固基层政权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村监会坚持把农村敏感度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切入点,积极履职,大胆监督,对村上财务开支,监委会要逐笔审核;对村务公开内容,监委会要全面审定;对工程建设及招投标,监委会要全程参与;对惠农政策落实对象的评定及资金发放,监委会要全程监督,这些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欢迎,村监会也被村民称为“村纪委”。崔家山镇五渠寺村与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相邻,在该公司项目征地中,因村民对征地补偿标准、兑现及村干部能否秉公办事等问题存在疑虑,使征地工作迟迟不能落实。村民监督委员会成立后,及时征集群众意见,并向有关部门和村两委会反馈,使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基本满足,同时又向群众宣传征地政策,并把补偿标准及时公布,消除了群众顾虑,使征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服务发展,甘作“参谋部”。村民监督委员会成立后,全程参与村务监督,提高了村务工作透明度,改善了干群关系,优化了发展环境,使农村干部从经常处理矛盾纠纷,解决群众信访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投入到抓经济、促发展上。同时,作为村民意愿“代言人”,村监会也能及时汇总整理群众在生产发展上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为农村经济发展当好参谋助手。2009年初,沙河营镇沙河营村在发展柑桔产业还是猕猴桃产上面临艰难抉择,刚刚成立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在了解社情民意过程中,综合群众意见,向村两委会提出了“发展猕猴桃产业比发展柑桔产生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村两委会积极采纳,把发展猕猴桃产业列入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并选派村上的种植大户赴全国猕猴桃产业基地周至县参观学习,更新品种,推广改良了200亩猕猴桃园。崔家山镇是全县最早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试点乡镇之一,通过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与去年同期相比群众信访减少20%,农民收入增加40%,干群关系和谐了,各级干部抓项目、促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全镇各村共争取项目5个,落实资金70多万元,充分印证了监委会设立带来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