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镇巴县各级党委党组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不称职、发生严重问题要丢职”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细化措施、紧扣廉政风险防控这一主线,从强化宣传教育、排除廉政风险点、建立长效机制三方面入手,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切实夯实“两个责任”,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环节一 狠抓宣传教育,敲响“警示钟”
一是开展经常性教育。该县始终将干部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妈妈心”、“婆婆嘴”和“哥哥样”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妈妈心”,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和培养自己的干部;“婆婆嘴”,就是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引导,将党纪法规时常“唠叨”在干部耳边;“哥哥样”,就是各级党委班子各成员,像哥哥那样,做好遵纪守法的榜样。二是强化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大力督促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要求各单位在机关院内、办公楼走廊、楼梯及服务窗口张贴廉政文化格言警句,让广大党员干部潜移默化受教育。三是加强民风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以“德、孝、善、勤、俭”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推动知恩感恩专题教育培训进机关活动。同时,通过开展新民风建设活动帮助贫困户立志,努力把群众的思想认识与现行政策基本接轨,争、要贫困户的人逐步减少。四是开展党纪党风警示教育。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遍,县纪委采用严查违纪问题、狠抓警示教育的方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截止目前,全县落实“三个助力”,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22案33人;查处扰乱市场秩序违纪问题17案17人;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纪问题5案5人;同时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5案36人。用典型案例警示身边的人,以案示警、以案说纪,目前共通报典型案例43起56人,曝光典型案例32起42人;
环节二 排除廉政风险,念好“紧箍咒”
各级各部门针对本单位干部个性特点、岗位职能,建立健全廉政风险等级及防范措施目录,落实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及负面清单,健全完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制度。找准扶贫领域、生态环保、市场秩序整治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做好防控措施,“把好脉”、“巡好诊”,开好“药方”,坚决防止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治未病。一是排除廉政风险点。各镇(办)针对每一阶段工作任务,由站所办负责人与驻村工作队共同寻找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具体风险,并提出初步解决办法,经分管领导“把脉”后,归纳梳理出准确的风险点、找到病根、提出防控措施、框定责任,再上镇党委会以责任清单方式向有关站、所、办和干部交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巡诊”、“把脉”、“药方”链条。责任清单实行一周一下达、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考评并排名,镇纪委全程跟踪监督执行。二是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其中,长岭镇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要求各村监委会每月至少向镇纪委上报1条扶贫领域的问题线索,镇纪委对上报的问题线索立即调查核实、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强化党员干部“扶真贫、真扶贫”的责任感。三是加大廉政风险点防控的督查力度。县纪委依托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季度督查考评,将各镇办及部门廉政风险点的防控工作情况,纳入重点考核范围,进一步有效防控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生。
环节三 建立长效机制,构筑“防火墙”
镇巴县先后出台《“两个责任”问责办法》、《脱贫攻坚工作督查问责办法》《脱贫攻坚“六条禁令”》《公职人员大操大办酒席行为问责办法》《权责清单运行工作问责办法》等制度,编制权责事项4124项,整治行业部门不正之风,倒逼责任落实。建立明察暗访轮岗制,每两周为一个周期,实行轮岗制,每个轮值周期抽调县直部门纪(工)委书记、纪检组长担任组长,成立督导组,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营造“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新常态。
各镇(办)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干部绩效考核奖惩、政务公开、机关财务管理、公务接待、失职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进一步夯实“两个责任”,落实“四种形态”,强化“一案双查”,倒逼责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对照风险点,认真落实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都是监督员的工作格局,让干部始终明责任、强担当、有作为。切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实现监督执纪问责畅通无阻,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不正之风发生。
各县直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立足单位实际,将工作开展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梳理归类,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权责清单、单行法律法规及其处分办法,制作成本部门本行业的“纪律黄页”,镇巴县纪委编印成册,印发全县,为党员干部树立起纪律红线和规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