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预算硬约束。由于该县财政自给率低,运转靠转移支付和上级支持,在预算“三公”经费时,尽力控制压缩;特别是公款出国(境)没有安排经费;“三公”经费预算报经县人大审批后,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得追加,坚决克服“办一件事要一笔钱”的弊端,县级部门和乡镇基本实现“零追加”。
二是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监管约束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加强机关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国内差旅、严格规范公务接待、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控制会议活动等管理办法,该县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和标准》,做到“两个只减不增”,即:财政供养人员和“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做到两个一律,即:“各部门一律不增专项、现有专项一律不增加额度”,在全县广泛开展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活动,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从2011年就推行了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就纸张经费,每年就节约150余万元。
三是积极推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按照“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原则, 2013年,该县已有20个县级部门在政府信息网对本部门的“三公”经费进行了信息公开,增加财政资金信息透明度,夯实财政管理基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014年,全县县级各部门和各镇 “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将实现全面公开,在财政部门批复后的15个工作日内公开。
四是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财政预算资金从指标下达、计划申报、资金支付以及后期动态监控,实行程序上的规范,在动态监控系统中设置监控规则,凡不合规则的资金支出,一律暂缓或停止支付,既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又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五是全面启动公务卡制度改革,实现县级部门全覆盖。 137个预算单位办理公务卡672张。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县级预算单位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了全覆盖,泾洋、小洋2个试点镇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正式启动运行,其余镇将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
2013年,该县按同口径计算,“三公”经费支出比2012年减少222.54万元,同口径下降12.1%,其中:公款出国(境)全年没有预算经费,公务用车同口径减少100.79万元,公务接待同口径减少121.75万元。
2014年,该县按照省市要求,县本级与乡镇一般性支出压缩5%、“三公”经费压缩10%,其中接待费压缩20%。第一季度,该县接待费为154万元,公务用车费为275万元,降幅均在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