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强县全面开展村级监督委员会的建设工作,在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过程中,勇于探索创新路,深入实践促完善。该县充分发挥“村监会”的“多面手”职能,并取得一定成效。
创新监督内容,变“单一理财”为“全面过问”。过去,一提到监督,大都将其等同于财务监督。该县村级监会由单纯的财务监督向全面监督延伸,对涉及村级管理的重要事务、村集体经济活动及其他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等均行使监督权利,涵盖了决策程序监督、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三资”管理、工程项目、村级干部廉政等方面的监督。同时,村监会根据各自的村情,找准监督的切入点,有针对地开展工作。如禪家岩镇的落水洞村不断转变工作方法,对所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集体重大事项,全部以“一事一议”的形式进行,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真正交给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禪家岩镇的落水洞村的村干部在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中有优亲厚友现象,通过“村监会”的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该村“监委会”走访了群众,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制定了村民代表年度审核低保对象制度,并并将审核结果进行公示,使各项政策落实过程透明,不走样,因此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青眛。
创新工作流程,由“事后盘点”为“全程跟踪”。该县采取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延伸,改变了以往事后监督的“马后炮”,使监督更加及时、有效,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做到关口前移,破解以往监督的缺位、失位、错位等问题。村监会主任在村两委会召开之前,广泛收集民情,征求民意,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对不合理制度规定或不合民意的决策及时提出异议,提请村民代表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表决。事中全程跟踪监督,抵制不符合制度和有悖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村务行为。并对决策实施各类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进行跟踪监督。事后检查监督,推行阳光“三资”管理,做好事后财务收支、财产处置和重大投资行为的审查、督促、公示等工作。汉源镇近2年建成人畜饮水工程8处,村级公路拓宽、维修、硬化14处,投入资金713万余元,为10个村的22000余人提供了方便,在“村监会”的监督下,工程施工过程实现“零阻工”、“零上访”,确保了工程进展速度快,质量高。
拓展职能范围,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化。该县纪委不仅充分发挥“村监会”的监督职能,还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村监会”既是政策的“宣讲员”,又是矛盾的“化解员”,还是村民的“服务员”。例如胡家坝镇的石板沟村,因为高速公路过境,遗留下了许多问题,老百姓赴京上访屡禁不止,政府多次调解,收效甚微,该村“村监会”配合村干部,针对问题逐个突破,逐家走访,将心比心,用真情化解矛盾,今年该村非正常上访率为零。广坪镇的各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在家的老人较多,文化低,居住偏远,“村监会”针对办事难的问题,联合镇有关部门实行上门服务及“村监会”服务代办制度,为群众提供了方便。
创新奖惩考核,变“大锅饭”为“绩效问责”。该县“村监会”实行“垂直管理”,“村监会”在镇纪委的领导下,独立行使监督权,同时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明确规定了“村监会”有监督、检查、质询、建议权,但不直接参与具体村务决策和管理,每半年必须向镇纪委报告一次工作,每年向村民代表会议至少报告一次工作并接受年度信任度测评,投票未过到会人员半数的成员,责令辞职。各镇纪委根据村监会主任考核结果,并结合工作量的大小,拟定村监会主任及委员误工补助兑付方案,彻底改变了待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模式,充分调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