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同安泰一样
其所以强大
就是因为他们永远立于大地上
始终同他们的母亲--人民血肉相连
(注:安泰,希腊神话中只要身不离地就能所向无敌的巨人和英雄)
——摘自王伯祥手记

图为新华网记者专访原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俞玮)他不曾想到,离任18年后,那里的老百姓依然对他念念不忘;他不曾想到,两位村支书和一位退休教师用3年时间跑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村落,采访了300多位村民,自发地为他写下了一本近40万字的传记《我们的伯祥书记》,后经三位作家润色更名为《大地为鉴》;他更不曾想到,有一天,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会争相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寿光县第十五任县委书记王伯祥,在1986年6月至1991年10月的五年半任期里,以他的坚定信念、他的卓识胆略、他的义无反顾,带领全县老百姓在没有路的地方创造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让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寿光县迅速崛起于齐鲁大地,并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蔬菜之乡”。
12月的一个清晨,当我坐在他的面前,与这位昔日的寿光“当家人”展开一场心灵对话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百姓会把他永久地记在了心里。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出发点,也只有一个目的——想尽、用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这是王伯祥为官时唯一想到,并贯彻始终的观念。这,就是他的政绩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过头看寿光的发展,王伯祥说这条路走对了,“什么叫正确的道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就是正确的道路。”

图为三元朱村温室蔬菜大棚内部。新华网 俞玮 摄
寿光人说,如果没有“伯祥书记”把握市场的敏锐和智谋,没有他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没有他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就不会有寿光的今天。
1986年6月,王伯祥就任寿光县委书记。上任第一天,这位土生土长的“父母官”向全县的老百姓表了个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在主持寿光工作的五年半里,每每遇到要他“拍板”的事情,他就会想起这句话,心中就有了衡量的尺度和前进的方向,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即使有些事情在他的任期内不能很快地显现出效果,不能成为看得见的政绩,他也愿意去做,只为了给寿光的良性发展开个好头,夯实根基。
他看到得,不是眼前的个人得失,而是寿光的未来,是一张经过一届届县委班子接力传承、发展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宏伟蓝图。
如今,这片被王伯祥笑称为“恨得咬牙又爱得入骨的土地”,已经从不毛之地变为全国百强县第24位:
——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那是他当年冒着丢官风险、率先走市场经济道路组织建设起来的;
——拥有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那是他为农民发家致富想出的可行之路,并毫无保留地把这种新型蔬菜种植模式推广至全国;
——拥有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那是他率领20多万寿光人民在北大洼日夜奋战45天,使千年洪荒的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
——拥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那是他为工业立市打下的坚实基础;
——拥有软硬件一流的中小学校和全国不多的县办大学,那是他重视教育,坚决扒掉“黑屋子”、“土台子”的成果……
“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走对了。当时抓蔬菜抓对了,把蔬菜抓起来的同时抓工业也抓对了。寿光现在南部种大棚蔬菜、北部养鱼、养虾、种棉花,不但农民富、工人也富,群众富了,县财政也就富了。20多个亿的县财政收入,这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干的事情。我做的这一切是共产党的原有之意,本来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只要为老百姓办了好事,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图为王伯祥和护路工人交谈。(资料照片)
1995年12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从山东东营市到潍坊市调研考察,已调任潍坊市副书记的王伯祥代表潍坊市委市政府负责迎接和陪同。
当经过寿光县田柳乡时,温总理突然让司机停车,说到路旁一个村庄看看,了解一下当地农民的生活。
走访几家农户后,温总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向村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党给农村的政策全国都是一样的,你们这里为什么发展快、生活好?”
村民们齐声作答:“多亏了我们的伯祥书记啊,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好事。”
总理一听,兴趣更浓了:“他都办了些什么好事?”
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
听完大家的回答,总理抬起头,问身边的随行人员:“‘伯祥书记’现在在干什么?”
这时,人们赶紧把王伯祥从圈外推到了总理面前。总理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你干得不错,群众对你很满意。你离开寿光4年多了,人民群众还念念不忘你的功劳,难得啊!”
那一刻,工作起来雷厉风行的王伯祥竟腼腆地不知说什么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只是做了一个县委书记应该做的。”
18年过去了,从寿光县委书记到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再到潍坊市市长,虽然王伯祥的职务几经变化,但是在家乡人民心里,他永远都是那个穿着布鞋、绾着裤腿,或奔忙在田间地头,或盘坐在百姓炕头,一心带领他们奔小康的“百姓书记”。
在寿光街头,以王伯祥的名字命名的餐馆、商店和药店更是随处可见,那是老百姓心里最深的感谢和惦念。
面对这一切,王伯祥说:“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干的事情。我做的这一切是共产党的原有之意,本来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只要为老百姓办了好事,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什么样的“班长”带出什么样的队伍。提及选人、用人,王伯祥话语中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妥协的果决:干部任用有一个导向问题,选上来的干部必须是自己对他的看法和群众的看法保持一致。

图为王伯祥在地沟村和“老战友”们一起回忆寿北大开发时的苦与乐。新华网 俞玮 摄
作为党在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县委书记能否选对人、用好人,带出一支干实事的干部队伍,对保证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9年8月13日,寿光县三元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一百多户、五百口人的村子动手建冬暖式大棚了,给村民们做技术指导的是来自辽宁瓦房店的韩永山师傅。
虽然王伯祥和村民们的真情感动了他,让他愿意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绝招”,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个难得的技术人才永久地留在寿光,一直是王伯祥思考的问题。
不久,王伯祥专门主持召开了一次县委常委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大家讨论:奖励韩永山现金8万元、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请其担任县蔬菜办公室顾问,为其配备蔬菜生产专用北京吉普车一辆,全家四口人户口迁到寿光并且“农转非”。这几项决定经常委们表决同意后,立刻引起了满城风雨。
当时,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住平房,配得是破旧的车,就连王伯祥的妻子也始终是个农业户口,不给办“农转非”。韩永山,一个外乡过来“种地的”,却给他如此高的待遇,这让许多人心理不平衡,甚至质疑王伯祥和他的关系。
然而,流言蜚语抵不住王伯祥对人才的珍视。他深知,留下韩永山就是给寿光农民留下了一把“金钥匙”,种下了一棵“摇钱树”。比起他日后对寿光的贡献,现在这些奖励根本算不了什么。
“领导高看咱,咱得对得起伯祥书记才行。”从此,韩永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寿光人,为了大棚的推广成功,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直至因劳累过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韩永山的女儿说,父亲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他觉得遇到了一个“这么重视百姓、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这是他回报王伯祥的唯一方法。
多少年后,当发了“瓜菜财”的寿光人不再把8万元、一套住房、一部吉普车放在眼里,当寿光瓜菜成为著名品牌,当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寿光视察指导,寿光人昂首挺胸于人前的时候,才认识到了韩永山这个“种地的”的真正价值,也更加认识到了王伯祥胸襟的博大和目光的长远。
王伯祥常说,用人有个导向问题,你用能干事的人,大家就都争着去干事;你用讲关系的人,那么大家就都会争着去找关系。因此,选人、用人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绝不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开口子”。
寿光当年缺企业,更缺企业家,尤其是高素质的企业家。王伯祥就任县委书记初期,寿光县的工业产值在潍坊市12个区县中列倒数第三。为了打好一场工业攻坚战,王伯祥带着纪委、经委、财政等部门的同志把县属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并随即组织班子深入群众,开展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和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之后,又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
王伯祥特别强调,选人看大节、看主流,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才能,能把企业搞上去,就可大胆启用。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53岁的陈永兴派往濒临倒闭的县造纸厂,仅4个月就扭亏为盈,直至发展为现今拥有总资产178亿元、销售收入连续10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的晨鸣纸业集团;24岁的田其祥接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靠多种经营将公司打造成跻身全国最具竞争力500强的企业集团……
据统计,现在寿光上交利税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有九家是王伯祥在任期内培养发展起来的。
“选上来的干部必须是自己对他的看法和群众的看法保持一致。”这就是王伯祥的用人原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伯乐”,寿光才能选拔和培养出了一大批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干部。他们继承了“伯祥书记”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誓争一流不服输的精神把寿光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有时候想起来会觉得有点吃亏,但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候吃点亏,换来全体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候冲上去不是还会牺牲生命吗?吃点亏是值得的,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值得的。”

图为当年寿北大开发指挥部旧址。新华网 俞玮 摄
1991年10月,王伯祥升任潍坊市副市长,这是他10年来第三次搬家。然而,和前两次一样,他的家当还是那么“寒碜”:当年老父亲做的新桐木木床床沿已经变黑,和原来那些旧桌椅装在一起,另外还有十几个塞满被褥的纸箱子。潍坊市政府派来帮忙的工作人员眼瞅着一辆货车都装不满,干脆装上了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
和王伯祥共过事的人这样评价他:90年代的思想,50年代的作风。关系个人利益的事情,哪怕再小,他也不干;为百姓办事,哪怕再难,他也敢冲。
寿光毗邻渤海,北部全是盐碱地,早年以外出讨饭者多而“出名”。为了彻底改变寿北盐碱滩的面貌,让北部人民也富起来,1987年10月8日,经过8个多月的规划准备工作,王伯祥率领全县20多万人向这个千年洪荒“宣战”了,指挥部就设在一个放牛老汉的草棚里。
在方圆1200平方公里的寿北大地上,20万人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机声隆隆,人生鼎沸。王伯祥和民工们一起坚守阵地,日夜奋战45天,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苦的时候就是寿北大开发那45天,他基本不回家,只有一次开完会回来拿点东西,我看他瘦了很多,嗓子沙哑,咳嗽起来还带血,就催促他赶紧去看医生,可他说‘没事,没事’,转身就走了。”提起王伯祥,妻子侯爱英是既心疼又无奈。
知夫莫若妻,侯爱英了解丈夫的脾性和为人,也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但是她心里多少也有些委屈。
虽然顶着“县委书记夫人”这顶看似光鲜的帽子,可侯爱英退休前却一直在花圃当临时工,最后还因此患上了过敏症,见不得一点阳光。而他俩的亲属也没有因为王伯祥“当官”得到任何好处,相反,当年的计划生育大会上,王伯祥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亲妹妹。
为官数十年,严于律己、两袖清风,难道他真得不会觉得吃亏吗?
“有时候想起来会觉得有点吃亏,但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候吃点亏,换来全体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候冲上去不是还会牺牲生命吗?吃点亏是值得的,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值得的。”王伯祥顿了顿,扭头对坐在身边的侯爱英说:“我这辈子最感谢,也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
当着记者的面,他对妻子说出了这句深埋在心底、从未讲过的话。
为民、务实、创新、清廉,五年半的无私奉献,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崭新的寿光。王伯祥,这位昔日的寿光“当家人”,他的政绩经受住了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