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二批廉政教育基地-南郑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打印

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基本情况

 

南郑位于汉中盆地西南,汉水流经其北,巴山环护其南,灵山秀水织成了“大西北小江南”的特殊地貌。全县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01个村,总人口53.8万。境内交通、通讯便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对外开放县,全国粮油生产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科普示范先进县。南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451年秦历公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起,便一直是汉中的附廓首县。民主革命时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郑历史文化长河中,曾有刘邦、诸葛亮、曹操、萧何、陆游、何挺颖、左明等众多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足迹。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川陕边界的米仓山与大巴山区,分布于今四川巴中、达州、广元、南充和陕西汉中5市及重庆城口地区,面积4. 2万平方公里,当年人口约600万,是红四方面军开创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一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和陕西省三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唯一的纪念馆,也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1932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鄂豫陕3省,趁四川军阀酣战川西之时,12月下旬翻越巴山天险,18日攻占川陕边境古镇通江两河口,25日解放通江, 1933118解放江口(今平昌),23日解放巴中, 21解放南江。红军解放通江后成立以邝继勋任主席的临时革命委员会,组织数千名工作队员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19332月相继在通江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以袁克服任书记的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长余洪远,宣传部长刘瑞龙,秘书长吴永康)、以熊国炳任主席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布以《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为施政方针,标志着以“通、南、巴(包含平昌县)”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

  在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省、道、县(市)、区、乡5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机构设置健全,共有绥定(川东)、巴中(川北)2个道(相当于地市级),赤北、赤江、红江、南江、长赤、清江、江口、恩阳、陕南、嘉陵、苍溪、仪陇、长胜、英安、广元、营山、阆南、渠县、红胜、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和巴中特别市231市,区苏维埃160多个,乡苏维埃990多个,村苏维埃4300多个,1934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1、地方历史概况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南郑”地名,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表》:“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即在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在此建筑了南郑城。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恒公。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周幽王时犬戎(少数民族)东侵,杀了郑恒公,郑国一部分臣民翻山越岭,南迁汉水之滨,新建城邑取名南郑。这就是“南郑”名称的由来。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 1949126,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2、建馆历史及沿革

 1979年中共陕西省汉中地委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于19805月建成,原址在南郑县城关镇南大街,90年后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内破土新建, 2011325正式开馆,该馆距离汉中市区26公里,由省道211线相连,交通便利。

3、特色建筑

 纪念馆主体建筑由西北设计院工程院士张锦秋大师领衔设计,采用了大地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纪念馆主体建筑与红寺湖秀美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相互映衬,此设计在2009年荣获全国建筑学会设计大奖。纪念馆共投资3839万元,占地62亩,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由爱国主义教育广场、纪念碑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

 

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欢迎大家来纪念馆参观!

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南郑县红寺湖风景旅游区。经1979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于19805月建成,原址位于南郑县汉山镇南大街,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新建于红寺湖风景区。纪念馆投资3839万元,占地62亩,建筑面积 5240平方米 ,由爱国主义教育广场、纪念碑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该馆是全国一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在陕南唯一的纪念馆,距离汉中市区 26公里 ,由省道211线相连,交通便利。

(序)

南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在周代,南郑即为古褒国所有,从东汉直到1949年底,南郑一直是汉中郡、府、道附廓首县,境内名胜古迹有南湖、红寺湖、龙岗寺、圣水寺、大佛洞、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郑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12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14千余名将士,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出发,来到了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历时两年零4个月,经过与国民党反动派四川军阀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面积4. 2万平方公里,分布于今四川巴中、达州、广元、南充和陕西汉中5市及重庆城口地区,当年人口约600万,是红四方面军开创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流传着古人范柏年的“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之千古佳话,也涌现出了像何挺颖、陈锦章、陈浅伦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缅怀先辈,他们的艰苦朴素、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革命光荣传统和崇尚“廉泉让水”之清廉谦让的美德激励我们奋进!秉承先烈遗志,增强我们大家的爱国意识、苦干、实干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为实现南郑二次创业、二次腾飞作出应有贡献!

一号展厅

这里讲述和展出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革命活动的故事及部分实物。

热血青年  投身革命

陈锦章烈士: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在宁强建立了陕南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大安小组。秘密组织农民武装。1929年,由四川转赴汉中,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当选为中共陕南特委委员,任汉中职员支部书记。1935年,红军占领宁羌(即现宁强),率家属10余人参加了红军。被派到川陕苏区的中共木门县委做宣传工作。后随红军南下,牺牲于长征途中。

何挺颖烈士 (19051929) :南郑县何家湾人。1925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何挺颖参加了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中,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何挺颖任一团三营党代表。19283月上旬,井冈山前敌委员改组为师委,毛泽东任师长,何挺颖任书记。1928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带领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阀近四个团的兵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91月,何挺颖遭敌袭击牺牲。

陕南特委  闹红汉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甲三由中共湖北省委介绍回陕西省,到南郑协作建立中共陕南特委。刘甲三任书记(第一任书记),易厚安任组织委员,陈宇霆任宣传委员,开展党建等革命活动。1930年夏由梁益堂(第二任书记)、贾拓夫在该县龙岗寺庙内召开了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南特委,梁益堂任书记。193110月,贾拓夫任特委书记。不久陈文华接任书记(第三、四任书记)。中共陕南特委扩大会议(画)19328月陈浅伦接任特委书记(第五任书记),同年126日,中共陕南特委在南郑召开扩大会议,改组陕南特委,孟芳洲任书记(第六任书记)。这次改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特委对军事工作的领导,迎接红四方面军。会后陈浅伦即赴西乡、城固迎接红四方面军。

29军的创建及英勇斗争

193212,红四方面军途经陕南,留下一部分干部,协助其建立马儿崖苏维埃政府。1933223日,在西乡正式成立红29军,陈浅伦任军长,李艮任政委,下辖两个团、游击队、教导大队等,总共千余人。在大约半年时间内,陈浅沦指挥的红二十九军与敌正规部队和地方团队进行了大小20多次战斗。其中白茆垭、廷水、贯子山等6次战斗,歼敌130余人,瓦解敌军200余名。红二十九军迅速壮大。1933326日,由于游击司令张正万率部叛变,赵寿山包围了红29军军部所在地马儿崖地区,一举攻陷马儿崖,红29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政治部主任程子文、第1团团长刘绪金、陕南特委书记孟芳洲等先后遇害。是为“马儿崖事变”。 余部约120余人改编为陕南游击队,后入川编入红4方面军。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这个纪念馆的红星庭院:这个庭院的铜雕名“火种“其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体由铜小孩、铜篝火、铜斗笠、三把铜汉阳造88式步枪、三个铜行军水壶组成。中心庭院形状呈五角星形状,在晚上看的更为壮观。在中心庭院边上的走道前面是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高32米,上面的题词是引用毛主席为北京的革命英雄纪念碑的题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第二展厅

打破围攻  站稳川陕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之间的活动,使蒋介石大为惊恐,遂委任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向根据地发动大举围攻。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反三路和反六路围攻,在川陕之际站稳了脚跟。

为支援配合红四方面军的斗争,中共陕西省委于1121日发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121日连续发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告士兵警察书》、《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士兵斗争纲领》两个文件,号召国民党军队士兵和警察军性兵变,反对开往前线进攻红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红军行动。

川陕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的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也纷纷建立起来,随着政权的建设和不断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一切领域向反动势力发起了进攻。

193212月到1935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达到了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其中在陕南地区建立了陕南、宁强、阳平、勉县、南郑5个县苏维埃政权,包括治所在川北的赤北、红江两个县在陕南的管辖区域,陕南苏区共有22个区、镇,95个乡,320个村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现在大家进入第三展厅:

地下交通现奇观——红色交通线: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后,蒋介石急令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与川军刘湘、田颂尧等部进行围攻。但蒋介石对杨虎城等地方势力极不放心,又派嫡系胡宗南部进驻陇南地区,从侧背监视杨虎城部。杨虎城将军洞悉蒋之阴谋,便不得不与红军寻求合作途径。经过多次协商,红四方面军代表徐以新与杨虎城将军代表孙尉如最终达成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并同意建立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史称“红色交通线”。秘密协议达成后,陕南地下党、红四方面军一起先后开辟了主线、西线、东线三条红色交通线。

(红色交通线大型电子显示屏)主线:开辟南郑城—大河坎—高家岭—牟家坝—马桑坝—青石关—回军坝—天池寺—羊圈关—西河口至碑坝间的秘密交通线。

西线:为了保守秘密,另在分水岭老林地带开辟了一条秘密线路(交通复线),即从马桑坝经小坝,过分水岭、孤云山,至四川通江的海神湾再达碑坝。

东线:后来,因受土匪等因素干扰,有些时候秘密交通线从牟家坝改道向东,绕至城固南山的天明寺,再至二里坝,经大、小盘坝,越跑马梁再进入南郑县境内,翻过花石梁(在米仓山脊)至广家店(时属通江),南下碑坝,道路极为艰险,大部为羊肠小道,仅可单人通行。

1935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决定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挺进。19352月,发动了陕南战役。为配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陕南战役,红25军于1935227日由陨西西进,先后攻克宁陕县城、佛坪县城,开辟了洋县华阳游击根据地。1935328日至421日,发动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嘉陵江战役结束后不久,红四方面军转而进军川西北,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

浴血坚持延火种——巴山游击队的壮举

陕南苏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在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并没有被敌人所吓倒、所征服,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他们拿起武器,奋勇反抗,各种形式的斗争从未间断。巴山游击队的英雄壮举是这一时期陕南人民英勇斗争的真实体现。

1935122日,红四方面军按中央电示在即将撤离根据地前的2月初,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省游击总指挥周纯全、省苏维埃副主席余洪远等研究决定,成立巴山游击队,刘子才任师长、赵明恩任宣传部长。全师共约1000人。游击队组成后,即移驻南江县与南郑县之间的桃园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40127日,由于副营长管业元的叛变,游击队遭到数倍于已的敌人的伏击,大部分壮烈牺牲,赵明恩被叛徒杨之芳杀害。

结束语

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掩卷遐思,陕南人民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创建根据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陕南人民坚持苏区革命斗争的悲壮场面如在眼前。让我们用中顾委委员、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那饱含深情的讲述作为我们的结束语吧:

“如今,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许多老同志,每当谈起在川陕地区的活动,总是念念不忘陕南人民。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同志的英勇形象,是一个共产党员伟大气质的体现,也是陕南人民英勇不屈的化身。这位英雄的战士倒下后,又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同志站起来,他们在陕南党的直接领导下,前赴后继,更英勇地战斗下去,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胜利。”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汉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发挥着以史育人的作用。据统计,2009年受教育人数4万人,20106万人,201113万人。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

 

 

注:“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出自南北朝时梁州刺史范柏年与南朝宋明帝刘彧谈及广州贪泉时的一段对话。据史料记载:文川武乡指现在城固县的文川镇和汉台区的武乡镇;廉泉指廉水流经现南郑县喜神、黄官以东流程,让水是廉水流经忍水、新集入汉水处的这段流程。廉泉让水含清廉谦让之美德,范柏年以之与文川武乡对举,是对自己家乡汉中的绝好褒扬,因而流传千古。